葛印卡老師的問與答


放棄虛假的幻想,邁向真理, 願我們不斷逐步前進,朝著真正的目標邁進。


自1969年開始,在葛印卡老師傳法的過程當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內觀學員及其他人向他發問了上千條問題。這些問題涵蓋的範圍極廣,從Dhamma法是什麼、內觀修習、人生目標、人類的痛苦、上帝、輪迴到失眠 …

按照問題的性質,這些問與答已大致歸類。在一開始「內觀修習」的部份,是內觀學員關於練習的提問與葛印卡老師對相關問題的闡釋。

但是,必須牢記,葛印卡老師最喜歡的答案總是﹕「你必須親身體驗實相。只有這樣,它才會成為你的實相。否則,這只是別人的實相。」

對於內觀學員,葛印卡老師一直強調,真正的答案必須來自於持續與正確的內觀練習。

因此,這些問與答可以作為內觀學員的指導與啟發,也能鼓勵沒有上過內觀的人士來參加內觀課程,並直接體驗其巨大的利益。

願一切眾生快樂!

內觀修習問與答

學員的提問與葛印卡老師的解答(只限內觀舊生)

 

一般問與答

上癮

問﹕我們如何能避免像對吸煙的上癮?

答: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上癮。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了解你實際上不是對某些特定的物質上癮。表面上看起來,你好像對香煙、酒、毒品、檳榔葉等上癮。但實際上,你是對身體上的某種感受上癮 -- 由某種物質所引起的生物化學在身體中流動。同樣地,當你對憤怒、激情等上癮,這些也是與身體上的感受有關。你是對這些感受上癮。通過內觀,你可以擺脫某種癮頭、以至於所有的癮頭。這很自然,也很科學。嘗試一下,你將會體驗到它如何發生效用。

 

問:為什麼只喝一杯葡萄酒就是破戒了呢?

答:一杯會變成很多杯。那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擺脫它呢?一旦一個人上了癮,要擺脫這種癮頭就會很困難。那為什麼不避開所有會讓人上癮的東西呢?

如果一個人已經戒除了所有的致醉物,而且已經在靜坐修行中有所進展,那麼即使他喝了非常少量的酒,也會馬上感覺到因酒精而產生的躁動,而且感到不愉快。他們會受不了。 無明會引起不淨煩惱,而致醉物則與無明緊密相連。它們會淹沒你所有的理解能力。要儘快從致醉品中解脫出來。

 

問:你剛才所描述的方法非常實用,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這個方法中得益呢,即使那些成癮很深,例如那些對毒品或酒精上癮的人?

答:當我們說成癮行為時, 我們不單只是說對毒品或酒精成癮,也包括對激情、 對憤怒、對恐懼或自我中心等不淨上癮。在智力層面你清楚知道:「憤怒對我是不好的,它很危險,是有害的。」但是你對憤怒上了癮,不斷産生憤怒,這是因為你並沒有在內心深層的習性模式上下功夫。憤怒的産生是因為某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在你身上流動,而你的身心在互相影響之下,導致你的憤怒不斷繁衍。

通過内觀修習,你開始觀察由於某種化學物質所引起的感受,你對它不生起反應,也就是說你在那瞬間沒有生起憤怒,一瞬間變成幾瞬間,慢慢變成幾秒、幾分鐘,你會發現, 你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受那些流動的物質所影響,你開始慢慢從憤怒中走出來。

人們來參加這個課程後,回家繼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方法,保持每天的早晚靜坐練習,時刻觀察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反應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平等心。

首先他們會嘗試去觀察自己的感受,因為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你的心某部份可能已經生起反應,但通過觀察感受,你的心變得平衡,然後無論你採取甚麽回應都是一個行動,而不是反應,行動永遠是正面的,只有當我們産生習性反應時,才會產生負面情緒,令我們痛苦。只是片刻的觀察感受,能讓你的心變得平衡,然後可以作出行動,這樣的人生滿是行動而不是習性反應。

 

憤怒

問﹕一個人如何擺脫憤怒?

答:通過內觀的練習!內觀學員在憤怒時觀察呼吸或是觀察因為憤怒而引起的身體感受。以平等心觀察,不生起習性反應。這樣憤怒很快地就減弱然後消失。持續不斷地練習內觀,就能改變心對於憤怒生起反應的習性模式。

 

問﹕即使我嘗試,也無法壓抑自己的憤怒

答:不要壓抑它,觀察它。你越是壓抑,它就會越深入你的心。這些情結會越來越強,會很難擺脫。不要壓抑,也不要表露出來,只是觀察。

焦慮

問﹕我總是充滿焦慮。內觀能幫助我嗎?

答:當然。這就是內觀的目的 – 讓你擺脫所有的痛苦。焦慮和擔憂是最大的痛苦,而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有某些不淨雜染。通過內觀的練習,這些不淨雜染會浮現到表面,並逐漸消失。當然,這需要時間。這沒有魔術,沒有奇蹟,也與大師/上師無關。某人只是向你指出正確的道路。你必須自己走在路上,努力從自己所有的痛苦中解脫。

Atma (我、靈魂)

問﹕什麼是atma(印度教中所謂的「我」)、「靈魂」?

答:通過練習內觀,你會發現你內在正發生的實相。你會注意到,你所謂的「靈魂」、atma只不過是心的一部份,是心反應的部分。但是你一直有一個錯覺以為︰「這就是『我』」。通過內觀的練習,你將會了解這個「我」不是永恆不變的,它一直在變化,它是短暫的,它只不過是一堆次原子粒子,始終處於變動與流動的狀態。只有直接體會到這一點,這個對於「我」的錯覺才會消失,然後對「靈魂」的幻想也會消失。沒有了錯覺與幻想,所有的痛苦也會消失。但這必須要體驗,只是接受哲理上的想法不會達到這效果。

 

執著

問﹕你曾說過不要對東西產生執著。那麼對於人呢?

答:是的,對於人也一樣。當你真正愛一個人,對這個人有慈愛,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當你生起執著,那你就沒有愛。你只是愛自己,因為你期望從這個人身上得到一些東西 -- 物質、情感等。無論你對誰執著,你都是在期待得到某些回報。當你開始真正地愛這個人,那麼你只有付出,單向地付出。你不期求任何回報,那麼執著就會消失,緊張也會消失,你會非常快樂。

 

問﹕沒有執著的話(attachment),這世界如何運作?如果父母不執著的話,那麼他們甚至不會關心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執著地去愛或投入生活呢?

答:不執著並不意味著漠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潔的無分別心」。作為父母,你必須履行你的職責,用你全部的愛去關心照顧孩子,但是沒有執著。出於純淨、無私的愛,你盡自己的職責。假設你照顧一個病人,儘管你悉心照料,他還是沒有康復。你不會開始哭泣,因為那也無濟於事。以一顆平衡的心,你嘗試用其他的方法幫助他。這是「聖潔的無分別心」:既不是沒有行動,也不是起反應,而是以平衡的心採取實際的、正面的行動。

 

問:怎麼能對生活充滿熱情,但又保持[平衡]不執著?

答:來參加內觀,你會知道該怎麼做!現在看起來很困難,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在最深層保持心的平衡。你在表面上試著保持平衡,這本身就很困難。即使你讓心的表層保持平衡,但是內心深處卻依然失衡,你沒有辦法。內觀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讓你能在[心的]根本處下功夫,並得到真正的快樂。

 

問﹕執行正確的行動是不是一種執著?

答:不是,你只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明白你無法控制事情的結果。你盡你的本分,然後將結果交給自然,交給法Dhamma

問﹕… 那就是願意[接受]犯錯?

答:如果你犯錯了,你就接受它,並嘗試下次不再重犯。你可能再次失敗,你再次微笑,並嘗試用別的方法。如果你能帶著微笑面對失敗,那你就是不執著。如果失敗讓你感到沮喪,而成功使你得意揚揚,那麼你肯定是執著的。

問:好吧,所以所謂「正確的行動」只是你所採取的行動 …

只是行動,而不是結果。結果自然會好的,交給法Dhamma。 我們無法選擇結果,結果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我們能控制的是盡自己的責任,僅此而已:你已經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越來越清晰了,謝謝。

 

問:想要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東西讓生活更舒適,這有什麼不對?

答:如果是真正的需求,那沒有什麼不對,只要你不對它生起執著。譬如,你口渴了,你需要水,所以你工作,取得了一些水,飲水止渴。但是,如果那變成了一種執著,就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你。無論你需要什麼生活所需,你就工作去得到它們。如果你失敗了,那就微笑,換一種方式再次嘗試。如果你成功了,那就享受你所得到的東西,但是不要執著。

佛陀

問:你認為烏巴慶老師的教導和佛陀所教導的完全一樣嗎?他有沒有改變佛陀的教導以適應現代社會?如果有的話,他在原始的教導中改變了甚麽和如何改變呢?

答:烏巴慶老師並沒有改變佛陀的教導,但肯定他用了些方法來闡述佛陀的教導以適應來親近他的人,尤其是那些非佛教徒,那些西方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他們都是比較有科學頭腦,所以老師用了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佛法,讓學員在接受教導時會覺得比較可以接受,但實修方法和佛陀的教導是一樣的。

 

問:為甚麽你的教導說是「根據烏巴慶老師的傳統」 ,是他開創了這個佛法傳統嗎?

答:烏巴慶老師經常提到是佛陀的傳統,這傳統傳入緬甸並代代相傳,直到我們所提到的三代老師包括雷迪尊者,他的弟子鐵吉老師和最後的烏巴慶老師。 我用「根據烏巴慶老師的傳統」 是因為他在年代上是最後的一位老師,還有他在自己的國家非常有名,但這並不是說這個方法由他所創,這是一種古老的技法 ,他用了現代的方式來教授。

 

問:你可以解釋一下佛陀的概念,說整個宇宙都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之中?

答:的確,這個身體的內在轉動著「有」之輪(巴利語:bhava;「有」是十二因緣中其中一環,因「有」故而有「生」、「老死 …」),這個身體之內有著轉動「有」之輪的成因,所以也能在這個身體之內找到解脫的方法以脫離痛苦之輪。 因此,探究這個身體,直接理解身體內在實相,對於那些以從習性(conditioning,制約 )中解脫為目標的修習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問:這是佛教的一部份嗎?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練習嗎?它會否和其他宗教修習有所抵觸?例如,為什麼基督徒會想練習這個方法?

答:有一點要清楚,這絕對不是佛教,但同時這無可置疑是佛陀的教導。大家應該明白,佛陀是指一個開悟了,解脫了的人。 開悟、解脫的人是不會教導一個宗教,他們教導的是具普遍性的生活的藝術。他們永遠不會建立一個宗派或宗教的,所以並沒有所謂的「佛教」,只有生活的藝術。因此,屬於任何組織、宗派或宗教的人都可以很容易修習這個方法,因為它是一種藝術。

大家都在尋求平靜,大家都在尋求純淨的心靈。耶穌基督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教導的不只是和平與和諧,也教導了純淨的心靈、愛和悲憫。那些跟隨耶穌基督教導的人也一定希望發展純潔、愛和悲憫的良好品質。他們來參加課程,是不會感到在學習另外一個宗教。經常有些很資深的神父或修女告訴我, 我們是在用佛陀的名義教導基督的教義。

 

問:佛陀開悟之後,是否還需要練習靜坐?

答:是的,這是必需的。即使一個人成為了佛陀,也不代表自然的法則對這個人會有所不同。對這個身體而言,自然法則是身體會腐朽,會邁向死亡。身體需要力量,當佛陀在靜坐中進入涅槃的狀態,然後出來時,他會發現整個身體會變得更健康。這很有幫助,他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

[佛陀]二十四小時不斷工作,只在有需要時躺下休息兩至兩個半小時,身體負擔的工作量很大,需要些許休息。[他的]心是平靜的,但是為了要讓身體休息,心必須深入到達涅盤的境界。當一個人從涅槃的體驗中出來,身體就會精力充沛。

 

問﹕你一直提到佛陀,你是在教導佛教嗎?

答:我對於「教派」不感興趣,我教導Dhamma法,也就是佛陀的教導。他未曾教導過任何的「教派」,或任何宗派的教義。他所教導的,能讓各種背景、各種宗教的人從中受益。他所教導的方法,讓人們可以過著對自己、對他人都充滿利益的生活。佛陀不會空洞地說教:「啊,人們啊,你必須這樣生活,你必須那樣生活」。佛陀教導了能實際應用的Dhamma法,以這實際的方法去過善的生活。而內觀是實際方法,會帶來真正快樂的生活。

 

問﹕所有佛教的靜坐方法在瑜珈中都已經知道了。佛陀所教導的靜坐有什麼新的內容?

答:現在所謂的瑜珈實際上是較後期的發展。波顛闍利(Patanjali)的時代大約晚佛陀五百年,所以他撰寫的《瑜珈經》中自然地展現了佛陀教法的影響。當然,瑜珈的修行在佛陀以前就已經在印度為大眾所知,而佛陀在未證悟以前也曾嘗試過這些方法。但是,所有這些修行都限於sīla戒和samādhi定(即心的專注),其專注力最高可以達到八種 jhāna禪定的境界,但這仍在感官體驗的領域。佛陀發現了第九禪定,那就是內觀,這種智慧/洞察力的發展可以讓修習者到達最終目標,超逾感官體驗的痛苦 。

因果

問:你能否實際地描述身心如何運作、因果法則如何運作、以及改變[身心的習性模式]如何能幫助我們?

答:佛陀說,了解Dhamma法就是了解因果法則。你必須在自身當中體證這個實相。 在十日課程中,你有機會學習如何體證。這關於身、心、心所(即心的內容)實相的探究不僅僅是出於好奇,而且還可以改變你心最深層的習性模式。當你不斷進步,你會了解身如何影響心,心又如何影響身。

 

問﹕生命中的所有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嗎?

答:嗯,我們過去的行為當然會帶來好的或壞的果報。這決定了我們現在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我們現在大致的狀況。但這並不代表說我們的遭遇都是注定的,由我們過去的行為所主宰,其他的事情都不可能發生。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的行為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讓事情朝著愉快或不愉快的經歷發展。但是,現在的行為也同樣的重要。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能力,讓我們成為自己當前行動的主人。有了這種控制權,我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脈輪

問﹕內觀對於脈輪有什麼影響?

答:脈輪只不過是在脊髓上的神經中樞。內觀會引領你達到一個階段,讓你能夠感覺到身體裏每一顆微細原子的活動。脈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整個身體都能夠體驗到這種活動。

孩子

問:我們有年幼的孩子,很難找時間修習。我該怎麼辦?

答:一個在家人必然要面對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在等待著沒有障礙的時機才修習,那你一輩子也不會修習。對女人來說,作為母親是一件好事。如果你有孩子,你有照顧他們的責任,那也很好。除了照顧孩子的責任以外,你也必須找時間修習。當孩子入睡了,你就修習。孩子醒了,好的,繼續照顧孩子。就這樣,即使你沒有固定的時間與地點,也沒關係,那就在間隙的時段修習。但是要修習,不要中斷了。

 

問:我該在孩子多大的時候開始教導他們靜坐?

答:在出生前,當孩子還在子宮中成長時就教他靜坐。嬰兒在子宮裡需要良好的波動,所以你要修習內觀。每個懷孕的媽媽都應該經常練習內觀,因為那樣的話,你是同時在幫助兩個生命。你在幫助自己,也在幫助尚未出生的生命。幫助他們吧。

日後,當孩子長到五、六歲時,你就可開始教他觀息法。只要覺知呼吸幾分鐘,兩分鐘、三分鐘、五分鐘就足夠了,但不要過於要求。覺知呼吸幾分鐘,然後說:「好了,去玩吧。」之後,再次覺知呼吸幾分鐘。這樣對孩子來說,就好像是在玩遊戲。過一段時間,隨著孩子的成長,就增加時間。以這樣的方式,你開始給予他們Dhamma法的種籽,孩子就會在法的氣氛中成長。

 

問:你已經開始在一些學校提供觀息法的訓練。這訓練會如何讓孩子受益?

答:實際上,整個教法只有一個目的:一個人應該遵從自然法則安詳和諧地生活,不傷害自己或他人。這種生活的藝術在年老時學習會是困難的,所以應該在年幼時就開始學習。在學校裡,孩子們就應該學習健康生活的藝術,他們日後還有一輩子。

你首先要教導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在學習覺知呼吸的同時,也解釋給他們知道必須過道德的生活,讓他們明白:「我不殺生,我不偷盜等,但我該如何戒除這些行為呢?我必須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看,這方法有幫助。」[呼吸]這個對象是普遍通用的,所以無論來自任何階級、任何社區、任何宗教的學生都可以此[作為對象]練習。

你也告訴他們,他們能發展這種對呼吸的覺知能力,以後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再進一步的階段,如果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心淨化到某種程度,就能過完美的生活。所以,那是一個目標。以學校為例,他們學習字母的目標是為了以後要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已經開始以sīla戒律與呼吸為基礎了。

 

問:你認為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可以成為好市民嗎?

答:怎樣算是一個好市民?好市民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社會裡其他的成員。這整個教法展示了一個人該如何過道德的生活。如果孩子們在孩童時期就開始學習,當他們長大成人後,他們自然會過著健康美好的生活。這樣他們就能成為好市民。

 

問﹕你對教導孩子們Dhamma法有什麼看法?

答: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出生以前。在懷孕期間,母親應該練習內觀,讓孩子也能接觸到內觀,並出生為一個Dhamma法的孩子。但是,如果你已經有孩子,你也可以與他們分享法。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8歲以下),你可在每次靜坐後和在他們就寢時,發送慈心給他們(Mettā-Bhāvanā慈心的修練是在內觀課程第十天早上所教導,與一切眾生分享善意及慈悲波動的方法)。這樣,他們也能從你所修習的法中受益。當他們年紀稍長,以他們能夠理解並可以接受的方式,講解一點法。如果他們能了解多一點,那麼教導他們幾分鐘的觀息法。不要以任何方式給孩子施加壓力。只是讓他們與你坐在一起,觀察他們的呼吸幾分鐘,然後就讓他們去玩。讓他們覺得靜坐就好像在玩遊戲,他們會喜歡靜坐。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須過著健康如法的生活,你必須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你的家裡,要建立和諧安詳的氛圍,這將有助於孩子們長大後成為健康快樂的人。這是你能為孩子做最好的事。

 

問﹕你能對那些有嬰兒,並因此而很難保持練習的母親一些建議嗎?

答:為什麼會困難呢?即使把小孩抱在膝上,你仍然可以練習。你可以發送mettā慈心給孩子,你也可以發送慈心給其他人。你必須學習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持續Dhamma法的練習。所以,把法應用在你所有的職責上。母親的職責是以如法的方式來照顧孩子。

 

問﹕是否有必要將內觀引入教育體系?

答:當然,內觀是生活的應用科學。下一代一定要在很小的年紀學習這門科學,這樣他們才能過很健康、和諧的生活。如果他們瞭解純淨的法 -- 自然的法則,他們將遵從自然的法則生活。當孩子在學校或大學裡接受內觀教導,就像目前一些城市所實行的,那會有非常好的成效。

心理情結

問﹕如何擺脫自卑感或優越感的情結?

答:這就是內觀的功效。每個情結都是心的不淨雜染。當某種不淨浮現到表面,你就在身體感受的層面來觀察它。它會消失,然後再次生起。你再次觀察,它又再消失。這樣,這些情結會減弱,最終不再生起。純粹地觀察,壓抑或表達都是有害的。內觀能幫助一個人擺脫所有的情結。

 

 

專注

問﹕內觀和專注有什麼分別?

答:內觀不只是專注。內觀是時時刻刻對內在實相的觀察,你發展出覺知與內觀的能力。事物一直在變化,但是你保持覺知 -- 這就是內觀。但是,如果你只是專注於一個對象,可能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對象,那麼一切都不會改變。當你的心專注於一個虛構的對象,你並不是在觀察實相。當你觀察實相,它必然會發生變化。它不斷地變化,而你一直保持覺知,這就是內觀。

 

問: 您為何如此著重觀察正常的呼吸呢?

答: 因為佛陀要你這樣做。他非常清楚地指出我們必須如實地觀察呼吸 — yathabhuta。如果呼吸是長的;你便覺知它是「長的」;  如果呼吸是短的,你便覺知他是「短的」。如果你把呼吸變得不自然及刻意,你便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於控制呼吸以乎合你的意願。你注意的對象便不會是如實的實相,而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

因此,我們強調[觀察對象]必須是自然的呼吸 — 自然的吸氣,自然的呼氣。如果它是長的,只需覺知它是長的。不要嘗試將它變短。如果它是短的,只需覺知它是短的。不要嘗試將它變長。如果呼吸經過右鼻孔,那麼觀察它經過右鼻孔。如果呼吸經過左鼻孔,那麼觀察它經過左鼻孔。當呼吸經過兩個鼻孔,便觀察它經過兩個鼻孔。

這樣,你就是跟據著覺悟者的指示來用功。不要嘗試干預呼吸自然的流動。如果你發現你的心游走得太厲害以至你無法觀察自然的呼吸,那麼你可以刻意、稍微加重幾個呼吸 — 只是幾次 — 讓你可以將心帶回來觀察呼吸。你必須緊記你的目的是去感受自然的呼吸。無論它多輕柔,不論它多微細,你都必須能夠感受它。這便是[你的]目標。

制約(習性)

問﹕你談到心的制約(習性),但是這種訓練不也是對心的一種制約嗎,即使它是正面的制約?

答:恰好相反,內觀是一種去除制約(習性)的過程。它不會將任何東西強加於我們的心裡,而是自然地驅除一些不善的特質,只留下正面的、善的特質。通過清除負面的特質,內觀把正面的特質呈現出來,這就是純淨的心的本來面貌。

 

貪愛

問﹕可以對覺悟生起貪愛嗎?

答:這是錯誤的。如果你對覺悟生起貪愛,就將永遠無法覺悟。覺悟會自然地發生,如果你貪求它,你是在往相反的方向走。不應該貪愛獲得某種特定的結果,結果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如果你開始貪愛:「我一定要達到涅槃,我一定要達到涅槃」,你是在往涅槃的相反方向走。涅槃是遠離貪愛的境界,而你卻貪愛想達到那個境界 -- 這是不可能的。

 

問﹕強烈的渴望和貪愛是否相同?

答:是有區別的。貪愛與否,是根據你欲求些什麼來判斷。如果你得不到它,而感到沮喪,那就是貪愛。如果你得不到它,但你只是微笑,那只是一種渴望。它並沒有演變成貪愛。每當有貪愛和執取,而你卻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必定會變得痛苦。如果你變得痛苦,那麽就有些貪愛。不然的話,就沒有貪愛。

 

問﹕難道就沒有善的貪愛和瞋恨-- 例如,憎恨不公、欲求自由、恐懼身體遭受傷害?

答:貪愛和瞋恨絕對不可能是善的。它們總是會讓你感到緊張和不快樂。如果你在行動時心懷著貪愛或瞋恨,即使你有一個值得爭取的目標,但是你用不善的方法去達到目的。當然,你必須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但是,如果你行動時被恐懼所主宰,那麼你可能會產生恐懼的情結,長遠來說會對你造成傷害。或者,如果你懷著仇恨的心成功對抗不公,那麼這種憎恨會變成有害的心理情結。你必須對抗不公,你也必須保護自己免遭危險,但是你可以用一顆平衡的心來達致、沒有緊張。你可以用平衡的方式,出於對他人的愛,來實現美好的目標。平衡的心總是有益的,會帶來最好的成果。

 

問﹕想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東西來讓生活過得更舒適,這有何不妥?

答:如果那是實際的需求,只要你不對它生起執著,就沒有什麼不妥。無論你需要什麼,都努力去獲取。如果你無法得到某些東西,那麼就微笑,然後用別的方法再嘗試。如果你成功了,那麼就享受你的收穫,但是要不帶有執著。

  

問﹕對於籌劃未來,你會說那是貪愛嗎?

答:同樣地,衡量的準則是看你有沒有對你的計劃生起執著。每個人都必須為將來籌謀。如果你的計劃沒有成功,而你開始哭泣,那麼你就知道你對計畫產生了執著。但是,如果你失敗了,仍然可以微笑,想:「好吧,我已經盡力了,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我會再次嘗試!」-- 那麼你是以不執著的方式來辦事,而你也保持快樂。

 

Dhamma 法

問﹕Dhamma法是什麼?

答:在此時此刻,心裡所包含的就是Dhamma法。法就是一切事物。

 

問﹕對於街上那些餓著肚子的人而言,Dhamma法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答:有很多居住在貧民窟的人來參加內觀課程後,發現內觀對他們很有幫助。他們的肚子是空的,而他們的心也非常焦躁不安。通過內觀,他們學習如何保持平靜和平衡。那麼他們就能夠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注意到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們擺脫了對酒精、賭博等的癮頭。Dhamma法對每個人都有所幫助,不論貧富。

 

問:一個真正如法的人如何能夠面對這個不如法的世界?

答: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不如法的世界。試著改變你自身的不如法的地方 - 那些讓你生起習性反應而讓自己痛苦不堪之處。譬如說,當有人辱罵你時,要理解這個人很痛苦。這是那個人的問題,為什麼把它變成你的問題呢?為什麼要開始生起憤怒讓自己痛苦呢?那樣做代表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是那個人的奴隸。只要那個人願意,他就能讓你痛苦。要做自己的主人。那麼,儘管周遭存在著許多不如法的處境,你還是可以過著如法的生活。

 

問﹕你如何比較宗教與Dhamma法?

答:如果「宗教」被理解為「宗派」的意思,像印度教、回教或佛教等,那麼這完全是違背Dhamma法的含義。但是,如果宗教被視為自然的法則,普遍的自然法則,那麼它是跟Dhamma法是一樣的。

  

問﹕你相信Dhamma法能指引你嗎?

答:是的,當然。Dhamma法會開始指引你。當心變得越來越清淨,你的智慧(paññā),你自己所體驗的智慧會越來越強。當世界上或你的生活之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那麼你只要稍為深入自己的內心,就可以得到答案。這會成為你的指引。你不應該依賴任何人,你要依靠自己,也依靠Dhamma法。

法的力量

問﹕當我們在[法]道上前進,是不是有法的力量在支持我們?

答:當然,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舉例來說,人們都會傾向於與一些興趣、背景和性格相近的人交朋友。當我們在自身培養出一些良好的品質時,我們自然會吸引具有相同良好品質的人。當我們與這些好人交往,自然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如果我們培養慈愛、悲憫和善意,我們將會與所有具備這些良好波動的眾生相應,無論這些眾生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我們會開始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就像調校收音機的頻道,接收遠處廣播電台傳出的特定頻率。同樣地,我們調整自己所產生的波動,並會從這些波動中受益。只有當我們努力和正確地練習,所有這一切才會發生。

不費力地觀察

問:你說我們要學會「不費力地觀察」,又告訴我們要駕馭自己的心,可否請你解釋一下?

案:「不費力地觀察」是指不要費力去製造你喜歡的感受,或是去除你不喜歡的感受。不費力是因為當下事情在發生,你不去費力想要改變事情。你並非感受的主人,只是自然的法則在運作。

只是觀察,什麼都不要做,但你要努力去觀察。如果你不努力觀察感受,心會跑東跑西,你以為說:「哦,這樣子並不費力」,但這麼做有什麼用處?所以內觀很重要的就是努力保持覺知與注意力,但若費力去製造某種特定的感受就不對了。

死亡

問﹕如何在臨死之際利用內觀?

答:在他人臨死之際,你只需要靜坐,然後發送mettā慈心。而當你自己的死亡來臨之時,觀察它,在感受的層面上[觀察]。每個人都必須要觀察自身的死亡:來了,來了,來了;去了,去了,去了;已經走了!要快樂!

自我

問﹕你都是以負面的角度談這所謂的「我」。難道它沒有正向的一面嗎?難道一些令人充滿喜悅、安詳和喜樂不是「我」的體驗嗎?

答:通過內觀的練習,你會發現所有這些感官上的享樂都是無常的。它們生起,然後滅去。如果這個「我」真的能夠享受這些感官上的享樂,如果它們是「我的」,那麼「我」或多或少一定能夠掌控它們。但是,它們只是生起,然後滅去,不受我的控制。那裏有「我」呢?

問﹕我指的不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很深層的。

答:在那個層次,「我」完全不重要。當你達到那個層次時,自我會消除,只有喜悅。不會有關於「我」的問題產生。

好吧,不說「我」,讓我們說是一個人的體驗吧。

感覺「感受」-- 但是沒有一個人在感覺。事情就這樣發生而已。現在在你看來,肯定會有一個「我」在感覺。但是開始練習內觀以後,你會到達一個境界,「自我」會消除。那時候,你的問題也會消失!

為了一般日常的需要,是的,我們難免要使用像「我」或「我的」之類等字彙。但是,如果執著於「我」或「我的」,把它們當作是究竟的實際存在,那只會帶來痛苦。

 

問﹕我發現自己非常自大,而且容易輕視別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答:以靜坐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有很強的自我,就會輕視其他人,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但是靜坐會自然地消除自我。當自我消除了,你再也無法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靜坐吧,問題自然會解決。

 

問﹕為什麼我總是在加強這個自我?為什麼我一直嘗試去成為「我」?

答:出於無明,心有這樣的習性(制約),但內觀能讓你從這種有害的習性中解脫出來。人總是想著自己的,取而代之,你可以學習為他人著想。

情緒

問﹕憤怒、瞋恨、悲傷等不都是人類自然的情緒嗎?

答:你可以說它們是人類「自然的」情緒,但是心的本質非常清淨。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繆誤 -- 心的原來的、清淨的本質消失了,以致於心不清淨的特質被認為是「自然的」!原來的、自然的心非常清淨,充滿了慈悲和善意。

 

問﹕我舉一個例子。假如一位和我很親近的人去世,我自然會

答:你又在說著同樣的事!你這樣的參與在本質上是錯的。如果有人去世了,不要哭,哭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有那些當你在哭泣的時刻,你都是在撒下哭泣的種子。大自然不會管你為什麼哭泣,大自然只知道你撒下了什麼種子。 哭泣的種子只會帶來更多的哭泣。

  

問﹕但是我對那位去世的人的感覺呢?

答:你也是在傷害那個人,因為無論這個人在什麼地方投生,無論他在哪裡,你都是在傳送哭泣的波動。所以這個可憐的人會很焦躁不安,他接收到的是悲傷的波動。相反的,在十日內觀課程結束時,你學習如何發送mettā慈心,即慈愛和悲憫的波動。那麼,這個人會很快樂。無論你身在何處,你慈心的波動都會觸動到這個人。以發送慈心來替代哭泣,你會幫助這個人。

平等心

問﹕「保持平等心」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不生起[習性]反應,你就是在保持平等心。

 

問﹕我們是不是可以盡情感受、享受事物,並保持著平等心?

答:當然可以。生命就是要享受有益身心的事物,但是不應該對任何事物產生執著。你保持平等心享受。當你失去時,你微笑:「我知道它會離開,它已經離開了,那又如何?」那麼,你才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不然的話,你變得執著,如果你失去了,你就會陷入痛苦。所以不要痛苦,在每種情況下都要快樂。

 

問﹕從來不生起反應,這肯定是不自然的?

答:如果你只體驗到不清淨的心錯誤的習慣模式,那麼看來的確如此。但是,清淨的心會自然地保持著完全的平等心。一顆平等、清淨的心充滿了慈愛、悲憫、健康的不執著、善意和喜悅。平等心就是清淨。學習去體驗吧。

 

問﹕如果不生起[習性]反應,我們怎樣生活?

答:不要生起[習性]反應,取而代之,你要學習如何行動,以平衡的心去行動。內觀修習者不會變成植物般沒有行動。他們學習如何積極正面地行動。如果你能夠改變你的生活模式,從[習性]反應改為[積極]行動,那麼你就獲得了非常可貴的東西。通過練習內觀,你可以達到這種改變。

 

問﹕平等心與samādhi定(心的專注)有什麼關係?

答:有samādhi定不一定有平等心。即使以貪愛為基礎,也可以達到完全的專注。但是那種定不是sammāsamādhi正定,那是以不淨作為基礎的。如果是有平等心的定,那會帶來美妙的成果,因為心是清淨和專注的,所以清淨的心非常有力量。它不能做出任何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但是,如果心是不清淨而充滿力量,它會傷害你,會傷害其他人 。因此有定的平等心是有益的。

     

問﹕如果有人故意要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痛苦-要如何容忍?

答:首先,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要嘗試改變自己。有人想要讓你痛苦,是因為你對此生起反應,所以你會變得痛苦。如果你學習如何觀察你的反應,就沒有人能讓你痛苦。如果你學習在[內心]深處保持平等心,那麼無論別人在你身上加諸多少痛苦,你也不會受到影響。內觀會幫助你。一旦你擺脫了內在的痛苦,這也會開始影響其他人,那個傷害過你的人會開始慢慢改變。

 

逃避現實

問﹕內觀與逃避現實有何不同?

答:內觀要面對世界,內觀不允許逃避現實。

斷食

問﹕我想知道我可以斷食嗎?

答:不,不,完全不吃東西不適合這個方法。不要斷食,也不要過量飲食。內觀是中道。吃少一點,只要足夠身體所需。為了身體[健康],你可以日後再進行斷食,那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對於靜坐而言,沒有需要斷食。

食物

問﹕為什麼素食對靜坐有幫助?

答:當你吃肉或其他食物,這個生物 – 無論是動物、魚或其他 -- 它的一生都只是在產生貪愛、瞋恨、貪愛、瞋恨。畢竟,人類能夠找到脫離貪愛和瞋恨的時機,這些生物卻無法脫離貪瞋。因此,它們身體裡的每一根纖維都帶著貪愛和瞋恨的波動。你既然想要擺脫貪愛和瞋恨,你卻又加入那些貪瞋的「養分」,那麼你會有什麼樣的波動呢?這就是為什麼[肉食]不好。

 

問﹕非素食者在內觀中是否能成功?

答:當你參加內觀課程時,我們只提供素食。但是我們並不是說如果你吃非素食類的食物,就會下地獄。不是那樣的。你會像成千上萬的內觀學員一樣,慢慢地將放棄肉食。你會自然地發現自己不需要食用非素食的食品。如果你是素食者,你在內觀的進展將必定會更好。

上帝

問﹕上帝是誰?

答:真理是上帝。瞭解你內在的真理,你就會瞭解上帝。

  

問﹕有一個創造地球的上帝嗎?

答: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上帝。如果你見過,歡迎你相信。對我來說,真理是上帝,自然的法則是上帝,Dhamma法是上帝;因為正法、因為自然的法則,一切事物都在演化。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按照Dhamma法的定律來生活,你就會活得很好。無論你是否相信一個超自然的上帝,都沒有什麼差別。

 

問﹕我們不需要上帝的力量嗎?

答:上帝的力量就是Dhamma法的力量。Dhamma法就是上帝,真理就是上帝。當你與真理同在,當你與法同在,你就是與上帝同在。淨化你的心來發展你內在上帝的力量。

 

問﹕你是無神論者嗎?

答:(笑)。假如你所謂的「無神論者」是指不相信有上帝的人,那麼不,我不是。對我來說,上帝不是一個想像中的人物。對我來說,真理就是上帝,究竟的真理就是最偉大的上帝。

快樂

問﹕你說內觀能令人真正地快樂。但是,即使面對他人的痛苦,也要保持快樂和安詳,那不是十分麻木不仁嗎?

答:體諒他人的痛苦,並不是說你自己也必須要很悲傷。相反的,你必須保持平靜和平衡,這樣你才能採取行動來減輕別人的痛苦。如果你也很悲傷,你會增加你周遭的不快樂;你幫不了他人,也幫不了自己。那就是為什麼我的老師烏巴慶老師曾經說:一顆平衡的心是平衡他人不平衡的心的必要條件。

 

問﹕我們能夠通過內觀得到完全的快樂和徹底的改變嗎?

答:內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開始練習,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快樂,最終你會達到完全快樂的階段。你的改變會越來越多,你會達到一個徹底改變的階段。這是循序漸進的。

誠實

問﹕我的職業涉及不誠實的行為。我無法從事另一種職業,因為那會造成很大的不便。

答:練習內觀,你的心就會變得強大。現在,你是你心的奴隸。你的心不斷強迫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通過內觀的練習,你將獲得力量,使你很容易擺脫目前這困境,然後你會另謀他職,這對你有幫助,而且很有益。

催眠

問﹕催眠和靜坐有什麼差別?

答:古代印度真正的靜坐技巧全然地反對催眠。有些方法有利用催眠術,但這完全違背了Dhamma法。法讓你依靠自己,而催眠術絕不會讓你依靠自己。因此,這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失眠

問﹕如何對治失眠?

答:內觀可以幫助你。當內觀學員無法正常入睡的時候,如果他/她躺下來,並觀察呼吸或感受,就會安然入睡。即使沒有充足的睡眠,隔天起床也會感到精神飽滿,就像從熟睡醒來一樣。即使躺著的時候也要練習內觀。嘗試一下,你會發現這非常有幫助。

 

問﹕過去十至十二年當中,我都無法正常入睡。

答:內觀能解決這個問題,就看你是否正確地練習。如果你來參加內觀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睡得安穩,那麼你最好不要來!你來參加內觀是要去除心中的不淨雜染。心中有很大的不安是因為心裡有很多負面情緒與憂慮。所有這些憂慮、負面情緒與不淨雜染都會因內觀而逐漸消除,你會開始睡得很安穩。

Kamma 業

問﹕我們如何避免kamma業?

答:做自己心的主人。內觀教導你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不然,由於心的舊有的負面習性模式,你會因為kamma業,而不斷地做你不想做的行為。在理智上,你明白:「我不該進行這些行為。」然而,你一直在做,因為你不能控制你的心。內觀會幫助你達到對心的掌控。

 

問﹕富有是善業嗎?如果是,那是不是說大部分西方人都有善業,而大部分第三世界的人民都有惡業呢?

答:僅僅擁有財富並不是善業。如果你變得很富有,但還是很痛苦,那麼這些財富有什麼用?擁有財富與快樂,真正的快樂 -- 那才是善業。無論你是否富有,最重要的是要快樂。

 

問﹕如果所有的因都有特定的果,那我們怎麼會有選擇的自由將自己從kamma業中解脫出來?

答:因為因的緣故。你理解的這個因會成為你理解的因。這個理解的因會幫助你擺脫製造新的sankharas(心的習性)的反應。無明的因會產生越來越多的sankharas,而且不斷在裡面打轉。智慧的因會有助於擺脫[sankharas]。因一直存在,你一直在利用無明的因,你不斷在痛苦中打滾。現在通過修習內觀,你利用智慧的因,你不再製造新的sankharas

人生

問﹕你認為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答: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人類有一種奇妙的能力,能夠深入內在,觀察實相,擺脫痛苦。不好好利用這種能力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利用這種能力來活出真正健康、快樂的人生!

 

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內觀?

答:參加內觀課程,然後你就會明白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內觀的]練習。如果你只是參加一次課程,而不將它應用在生活當中,那麼內觀將成為一種儀式、儀軌或宗教典禮。對你並沒有幫助。內觀是要每天、每時每刻都過著美好的生活。

 

問﹕什麼是死的生命?

答:人每時每刻都在出生,每時每刻都在死亡。明白這個生死的過程,這會讓你非常快樂,你會明白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問﹕生命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答:終極的生命、終極的目標就是此時此地。如果你一直在尋找未來的某些事物,但現在卻一無所獲,這只是一種幻想。如果你現在已經開始體會到安詳與和諧,那麼你很有可能會達到目標 – 目標就是安詳與與諧,除此以外,別無其他。所以,現在、這一刻就去體驗。那麼你就確實是走在正道上了。

 

解脫

問﹕目前是否有解脫者在世上?

答:有的,內觀是一條循序漸進的解脫之路。你擺脫了多少不淨,你就達到了多少的解脫。有些人已經達到了完全脫離所有不淨的階段。

 

問﹕靜坐是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嗎?

答:是的,只是以盲目的信仰接受某些東西是沒有用的。你必須為自己的解脫而努力。你要找出束縛在哪裡,然後你要從這束縛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內觀。內觀讓人直接體驗束縛的真正原因,痛苦的真正原因,讓人逐步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所以練習內觀以達到解脫。

Lokas 世間(界)

問﹕你在開示中提到三十一界(loka),但這看起來像是一種推斷。這能在感受的層面上理解嗎?

答:當然可以,這整個方法會把你帶到一個階段,你會開始感覺到 -- 有些學員,極少數的學員開始感覺到 --「現在我在體驗什麼樣的波動?是哪一種波動?」根據這一點,他們理解到這是某一個loka的波動,某一個界有某種類型的波動。日後,他們能更詳細地理解。但是並不需要先接受這三十一界的實相才能在Dhamma法中進步,不是這樣的。只有當你到達可以直接體驗這些極細微實相的階段時,才接受它。

咒語

問﹕內觀與其他靜坐方法(譬如使用咒語)有何不同?其他方法不也是要使心變得專注嗎?

答:毫無疑問,借助咒語或觀想任何形狀或形象都很容易讓心變得專注,但是,內觀的目的是淨化心。咒語會產生一種特定的、人為的波動,每個字、每個咒語都會產生一種波動。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持咒,就會被所產生的波動淹沒。而內觀是要你觀察你自身自然的波動 -- 以感受的形式 -- 當你變得生氣或當你充滿激情、或恐懼、或憎恨時的波動,這樣你才能從中解脫出來。

Mettā Bhāvanā 慈心的修習

問﹕什麼是mettā慈心?

答:Mettā 慈心或Mettā Bhāvanā慈心的修習是一種產生善意與悲憫的波動的方法,這個方法會在十日內觀課程的第十天教導內觀的學員。此後,在每次內觀課程結束時,或一小時的靜坐後,會要求靜修者練習慈心的修習,與一切眾生分享功德。慈心的波動是真實的波動,隨著心變得越來越清淨,慈心的力量會相應增強。

 

問﹕Mettā慈心是否會隨著samādhi定(即專注力)增強而加強?

答:是的,沒有 samādhi mettā 慈心就不是慈心。當 samādhi 定很弱的時候,心會很焦躁不安。而它之所以焦躁不安,是因為它產生了某些不淨,某種貪愛或瞋恨。由於這些不淨,你不能期望能產生好的品質,例如 mettā 慈心或 karuna 悲憫的波動,這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一直說:「要快樂,要快樂」,但這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有 samādhi 定,那麼至少有片刻,你的心是平靜與平穩的。不一定要消除所有的不淨,但至少在那片刻,當你發送 mettā 慈心時,你的心是平靜、平穩的,沒有產生任何不淨。那麼你所發出的 mettā 慈心都是強大的、有效的、有益的。

 

問﹕Mettā慈心的產生是心淨化的自然結果,還是要積極發展的?慈心是不是有循序漸進的階段?

答:兩者都是對的。根據自然的法則 -- Dhamma 的法則 – 隨著心的淨化,慈心的質素自然會提升。另一方面,你必須通過 MettāBhāvanā 慈心的修習來發展它。只有當心在高度清淨的階段 mettā 慈心才會自然產生,什麼都不用做,也不必要訓練。在達到那個階段之前,必須要練習。

此外,沒有修習內觀的人也可以練習慈心的修習。譬如在緬甸、斯里蘭卡及泰國等國家,慈心的修習在每家每戶都很普遍。但是,這練習只局限於在心裡念誦:「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這肯定會為修習者帶來一定的平靜。在某種程度上,良好的波動會進入那氛圍,但並不強烈。

但是,當你修習內觀,開始淨化,有了這清淨的基礎,你所修習的慈心自然會變得更強烈。那麼你不再需要大聲重複這些善意的祝福。會達到一個階段,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不斷對別人感到悲憫,對別人充滿善意。

 

問﹕慈心如何幫助 mudita 隨喜心和 karuna 悲憫心的發展?

答: 當人們發展慈心,mudita 隨喜心和 karuna 悲憫心自然會隨之而來。慈心能消除對他人的瞋恨、敵意和憎惡,它也能去除對他人的妒嫉與羨慕。

 

問:慈心是一種能量嗎?它是無窮無盡的嗎?它會隨著時間而有所增加或減少嗎?

答:每個人都能生起慈心mettā,而慈心的多寡會因人而異。如果一個人越來越清淨,慈心便會越來越強。如果靜修者的心非常脆弱或充滿了不淨煩惱,那慈心便會很弱。慈心是由靜修者產生的。

 

問:什麼是真正的慈悲?

答: [真正的慈悲]是服務他人的意願,以幫助別人脫離痛苦。但真正的慈悲必須是沒有執著的。如果你開始為別人的痛苦而哭泣,你並非對他有真正的慈悲,你只是讓自己不快樂。而這並不是法的道路。如果你有真正的慈悲,那麼用你所有的愛盡力去幫助其他人。如果你失敗了,你會微笑,然後再嘗試用另一個方法去幫助他。你不計較成果地服務。這就是真正的慈悲,這是源於平衡的心而來的。

Mudita 隨喜

問﹕什麼是隨喜?

答:當你看到別人在進步,變得更快樂的時候,如果你的心不清淨,你就會對這些人產生妒嫉。「為什麼他們能到到這些,而我不能?我比他們更應該得到。為什麼他們能得到這樣的權力或地位?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他們可以賺那麼多錢?為什麼不是我?」這種妒嫉會從不清淨的心表現出來。

當你的心隨著練習內觀而變得清淨,你的慈心也會增強。看到別人快樂時,你也會感到快樂。「到處都充滿著痛苦。看,至少有一個人是快樂的。願他快樂、滿足。願他在Dhamma法中進步,也在世間法上進步。」這就是隨喜,為了別人的快樂而快樂。[隨喜]會到來。

問﹕心是什麼?它在何處?

答:心是在你身上的每一個原子之中。通過練習內觀,你就會理解。通過內觀,你會對你的心進行分析研究,對你的身體進行分析研究,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你說過要從心中去除不良的品質,那是什麼意思?

答:就像你有情緒,有憂鬱的感覺,對他人有敵意的感覺。這些都是不好的品質。它們讓你不快樂。因為這些感覺,你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你必須慢慢地去除它們,那麼你就會享受到內心的平靜。

 

問﹕心和大腦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大腦本身只是身體的器官。就如你對待身體的其他部分,你以相同的方法對待大腦,如此而已。大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心是完全不一樣的。西方把所有的重要性都放在大腦,彷彿心就在大腦。不是這樣的。心無處不在,心存在於整個身體當中,所以要把注意力放在全身。

 

問﹕如果你淨化身體,就能淨化心?

答:不,即使你淨化了身體,心可能還是骯髒的,而且它會使身體再次變得不淨。所以心是根源,而不是身體。身體只是一個基礎。通過身體的幫助,心才能運作,但是要淨化心。你一直盡量洗滌你的身體,但是心卻沒有被清洗,心還是不淨。心必須要清淨。但是,如果你淨化心,身體也會被淨化,會有這樣的效果。內觀的目的是要淨化心。

 

問﹕你說我們靜坐(在觀息法期間)是為了讓心變得敏銳。心如何變得敏銳?

答:如果你接受實相,而不對它生起反應,心就會變得敏銳。當心生起反應,它就會變得遲鈍。習性反應會讓心變得粗重。當你不生起反應,心自然的狀態就是很敏銳、很敏感。

道德

問﹕為什麼你在內觀課程中如此注重道德的行為以及遵守五戒?

答:我曾經從一些學員身上看到,不重視戒律或道德的行為的學員,無法在[法的]道路上取得任何進步。Sīla戒是Dhamma法的基礎。當基礎薄弱時,整個結構就會倒塌。多年來,這些人來參加課程,也在靜坐中獲得美妙的體驗,但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卻毫無改變。他們仍舊焦躁痛苦,因為他們只是通過內觀在玩遊戲,就像他們已玩過的很多遊戲。這些人是真正的失敗者。那些真正想要通過Dhamma法改善生命的人,必須盡可能謹慎地持守戒律。

 

問﹕我們應該過道德的生活,但是道德在這世界上卻日漸敗壞。

答:當道德日漸敗壞時,Dhamma法應該在此時興起就愈重要了!當在黑暗籠罩周遭的時刻,就是要破曉的時候,太陽應該升起了。

 

問﹕如果你是軍隊的成員,殺害敵人是否違反道德呢?

答:是的。但是同時,軍隊為了保衛國家,為了保護百姓,是必要的。軍隊不應該只是用來殺人而已。它應該用來顯示國家的強盛,以使敵人不會有侵略和傷害人民的念頭。因此,軍隊是必要的。但決不是殺戮,而是要顯現強盛。如果有人要侵害這個國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給予警告。否則,如果變得無法避免,就必須採取行動。然後再一次,這些士兵必須訓練到沒有憤怒,沒有敵意。否則,他們的心將變得不平衡,他們所有的決定都將會出錯。以一個平衡的心,我們能夠作出好的決定,正確的決定,這對我們將很有益,並且對其他人也有益。

 

疼痛

當我們處於痛苦當中,心如何保持平衡?

答:每當外在的世界發生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身體就會有不愉悅的感受。內觀修習者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感受上,不生起任何反應,只是非常客觀地觀察它們。一開始是很困難的,但慢慢地,以平衡、平靜的心觀察粗重、不愉悅的感受 – 也就是所謂的疼痛 – 會變得比較容易。愉悅和不愉悅都毫無差別。每個感受生起就只是為了滅去。為什麼要對如此短暫的東西生起反應。

安詳

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安詳的狀態中生活?

答:因為缺乏親身體驗的智慧。沒有自己直接體驗的智慧的生活,是[充滿]幻想的生活,處於焦躁不安、痛苦的狀態。我們首要的責任,是過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對自己、對他人都有益。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學習運用自我觀察與觀察實相的能力。

 

當這個世界沒有和平的時候,尋找在的安詳有什麼意義呢?

答:只有當世人都安詳和快樂時,這個世界才會和平。改變必須由每一個人開始。如果叢林枯萎了,你要讓它回復生機,就必須為叢林裡的每一棵樹澆水。如果你想要世界和平,你就應該學習如何讓自己變得安詳。唯有如此,你才能給世界帶來和平。

  

苦難、戰爭和衝突源遠流長。您真的相信會有一個和平的世界嗎?

答:好吧,哪怕只有幾個人能擺脫痛苦,那也是好的。當四周充滿黑暗時,有一盞燈開始綻放光明,那是好事。就這樣,如果一盞燈變為十盞燈、或二十盞燈,各處的黑暗就會被驅散。即使無法保證整個世界都會變得和平,但你能讓自己有多少安詳,你就會對世界的和平帶來多少的幫助。

監獄課程

慣犯可以練習觀嗎?

答:當然可以,內觀是要淨化心,這個方法能讓人們擺脫緊張和痛苦。那些曾犯過謀殺、強姦或縱火等嚴重罪行的人,他們的心充滿著緊張。現在,印度的許多監獄都舉辦過內觀課程。實際上,內觀在德里的提哈爾監獄(Tihar Jail)裡面建立了最大的監獄內觀中心Dhamma Tihar

輪迴

你相信輪迴嗎?

答:我相信與否對你沒有幫助。練習內觀,你將會達到一個可以看到你的過去與未來的階段,到那時候才相信。不要因為你的老師這麼說就相信。否則,你就只是盲目依附你的上師,這是違背Dhamma法的。

無私的服務

如何在無私的服務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

答:(笑聲)如果一個人不能照顧好自己,又如何服務呢?先照顧好自己,然後才開始無私的服務。

﹕內觀的體系如何看待性行爲?

答:對於一位新的內觀學員來說,我們不是說你必須要過著壓抑的禁慾生活、強制的禁慾生活。這是不健康的。這會製造更多的困難,更多的緊張,更多的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對內觀學員的建議是與一個配偶,或一男一女,保持有節制的性關係。如果雙方都是內觀修習者,終有一天,他們自然會擺脫對性的需求,性是不必要的。他們自然地感到滿足的,很快樂,肉體關係沒有任何意義。但這應該自然地發生,不必強求。所以當一個人開始修習內觀,不一定要禁慾。但與此同時,只能與一個人發生關係,否則,這種瘋狂會持續下去。激情不斷倍增,以致無法從中脫離。

 

什麼是有節制的性關係?

答:有節制的性關係是指你不會因為性而失去理智,你不是一個性慾狂。如果一個人一直更換性伴侶,那就是沒有節制。如果你只和一個人在一起,那麼自然地性關係會減少。如果你和許多人有性關係,那麼它就會倍增。自然的法則就是如此。當你把汽油倒入火中,火勢就會更熾盛。

  

正當與不正當的性行為之間有什麼區別?這是意願的問題嗎?

答:不,性對在家人的生活而言佔有適當的位置。不應該強行壓抑,因為強制的禁慾生活會產生緊張,造成更多的問題,更多的困難。但是,如果你自由放任性慾,每當激情生起,就放任自己與任何人發生性關係,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擺脫激情的束縛。避免這兩種同樣危險的極端,Dhamma法提供了一條中道,一種健康的性愛表達,卻又能成就靈性的發展。那就是兩個人之間彼此忠誠的性關係。而如果你的伴侶也是內觀修習者,每當激情生起時,你們一起在身體感受的層面觀察它,就如內觀的訓練那樣做。這樣既不是壓抑,也不是放任。通過觀察,你可以輕易地擺脫自己的激情。夫妻之間有時候會發生性關係,但是逐漸地,他們會朝著性不再具有任何意義的階段發展。這是真正的、自然的禁慾,心裡不會生起一絲激情的念頭。這種禁慾所帶來的喜悅遠遠超過任何性滿足。你總是感到非常滿足、非常和諧。必須學習體驗這種真正的快樂。

    

在西方,許多人認為兩個成年之間的自願性關係是允許的。

答:那種觀點與Dhamma法相距甚遠。與某人發生性關係,再與另一個人,然後又再與其他人,這是在增加他的激情與痛苦。你要對一個人忠誠,或者過獨身的生活。

社會

﹕內觀如何解決社會問題?

答:社會說到底只是一群個體。要解決社會的問題,必須先解決個人的問題。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卻沒有對個人的安詳做任何事情。這怎麼可能呢?內觀可以讓個人體驗到安詳與和諧;內觀有助於解決個人的問題。社會就是這樣開始體驗到安詳與和諧; 社會的問題就是這樣開始得以解決。

 

寬恕犯罪的人不是在鼓勵犯罪嗎?

答:絕對不要鼓勵犯罪,要阻止人們犯罪。但是不要對犯罪的人產生瞋恨或憤怒,要有愛心、悲憫與mettā慈心。這個人是一個可憐人,無明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別人。所以你要用你所有的力量,以行動和言語,來阻止這個人犯罪,但是要以愛心和悲憫來對待他們。這是內觀所教導你的。

 

如果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負面的行為,這是不是壞事?

答:當然是不好的。負面的行為會開始傷害你。當你傷害了自己,你就絕對無法幫助別人。一個瘸子無法幫助另一個瘸子。首先,你必須讓自己變得健康,那麼你會發現你已經開始在幫助別人。

  

你一直在譴責在社會上的儀式、儀軌,但是表達我們的尊重與感恩有什麼不對呢?

答:這沒有錯,尊重與感恩並不是儀式或儀軌。儀式、儀軌是指當你不理解自己在做什麼,或當你只是依別人的要求而做。如果你內心深處明白:「我在向我的雙親致敬」,或「我在向某位神祇或女神致敬」-- 那麼要明白:那位神祇或女神有什麼特質呢?我是否在自身當中發展相同的特質,作為向那位神祇或女神表達真正的敬意呢?我是否在自身當中發展和我雙親一樣的美德向他們表達真正的敬意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是帶著理解來做這些行為,那就不是儀式或儀軌了。但是,如果你只是機械性地做某些事情,那麼就會成了儀式或儀軌。

 

社會是否會因彼此的行為所影響呢?

答:當然,我們受到周遭的人和環境所影響,我們也不斷影響他們。譬如說,如果大多數的人贊成暴力,那麼戰爭和破壞就會發生,導致許多人受苦。但是,如果人們開始淨化自己的心,那麼暴力就不會發生。問題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心,因為社會是由許多人組成的。如果每一人都開始改變,那麼社會就會改變,戰爭和破壞會變得罕見。

 

如果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行動的結果,我們如何互相幫助呢?

答:我們自己的心理行為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如果我們心中只產生負面情緒,那麼這種負面情緒會對與我們接觸的人產生有害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心充滿了正面的心態,對他人充滿善意,那麼就會對周遭的人造成有益的影響。你無法控制其他人的行為和kamma業,但是你可以控制你自己,而對你周遭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痛苦

為什麼別人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答:沒有人能為你造成痛苦,是你心中所產生的焦慮為自己造成痛苦。如果你知道不該那樣做,就很容易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安詳和快樂。

 

當別人我們作惡,我們該怎麼辦?

答:你不應該允許別人對你作惡。每當有人做錯事,他不僅在傷害別人,同時也在傷害自己。如果你允許他做錯事,就是在鼓勵他。你必須盡你所有的力量去阻止他,但是要對那人心存善意、悲憫與同情。如果帶著憎恨或憤怒行事,那只會讓情況更糟糕。但是,除非你的心是平靜的、安詳的,不然你無法對這樣的人心存善意,所以要練習培養自己內在的安詳,這樣你才能夠解決問題。

 

難道痛苦不是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份嗎?為什麼要設法擺痛苦?

答:我們已經深陷於痛苦當中,以致於要擺脫痛苦,反而顯得不自然。但是,當你體驗到內心清淨的真正快樂時,你就會理解,這才是心的自然狀態。

 

痛苦的經驗不是會讓人變得更高尚,並幫助他們人格的成長嗎?

答:是的,事實上,這個方法就是刻意利用痛苦作為工具,來讓人變得更高尚。但是,只有當你學會客觀地觀察痛苦,這個方法才會有效。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痛苦,這種經驗就無法讓你得到昇華,你將永遠陷於痛苦之中。

 

如果一個人做錯事,那麼將來一定會受苦嗎?

答:不,不是將來,而是此時此地!當一個人的心裡開始產生不淨的那一刻,自然的法則就會當下立即給予懲罰。一個人不可能心裡產生不淨,卻依然感到安詳。痛苦馬上產生。只有當你意識到痛苦就在此時此地,你才會改變那些會產生不淨而導致的身體或言語錯誤行為的習慣模式。如果你想:「啊,我來生才會受到懲罰,那我現在就不管了。」這對你沒有幫助。

念頭

問: 我們該如何停止念頭所以造成的影響? 如何讓心變得沒有念頭?

葛印卡老師:當你發現心被念頭干擾,而無法觀察感受的時候,就專注於呼吸,練習Anapana觀息法。 稍微加強呼吸。 這樣心就會開始變得專注,然後觀察呼吸的同時在身體上移動你的注意力。 當你同時觀察呼吸和感受,煩亂的心自然會開始平靜下來。

問:當心不能保持空白沒有念頭時,我們是否應該專注於呼吸和感受,好讓心沒有任何念頭?

葛印卡老師:心沒有念頭是好事。 但是,當我們覺知到心裡雜念紛飛,而同時能夠覺知到感受,那樣也很好。 我們不需要開始分析這些念頭,因為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會忘記感受和呼吸。 在那一刻,重要的是要覺知呼吸或感受,並知道心裡面思緒紛飛,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不因此而感到焦躁不安,或開始分析念頭的細節,念頭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 即使因這些念頭而產生的kamma業,也會像在水面上刻的線一樣微弱。但是,如果我們忘記了感受,那麼就會像在沙上畫線,甚至是刻畫在石頭上的線一樣。
 

波動

波動是什麼?波動如何影響我們?

答:宇宙中的一切都在振動。這不是理論,而是事實。整個宇宙都只不過是波動而已。良好的波動讓我們快樂,不善的波動讓我們痛苦。內觀會幫助你擺脫不良波動的影響 – 那些由充滿貪愛和瞋恨的心所產生的波動。當心完全平衡的時候,所產生的波動是良好的。而這些你所產生的好的或壞的波動,會開始影響你周遭的氛圍。內觀幫助你產生清淨、慈悲和善意的波動 -- 對你自己與所有人都有益。

內觀課程

問﹕對於不能參加十日課程的人,你有什麼建議?

答:要下定決心參加一個十日課程。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可以做。沒有魔術,也沒有奇蹟。如果我可以坐在這裡,在一個小時內教導人們[內觀],那我為什麼要大家抽出生命中的十天呢?那很容易,但是行不通。一個人必須花十天來學習這個方法。這是一個很深入、精妙的方法,至少需要十天才能正確地學習。

 

問﹕可以從書本上學習內觀嗎?

答:不行,這可能非常危險。內觀是一個非常微妙和深入的心靈手術。必須參加一個十天的課程作為一個開始。

 

問﹕如何參加內觀課程?

答:參加內觀課程的申請表格可寄到在印度或國外的任何一個內觀中心。在申請課程前,必須同意遵守一些規則、行為規範。參加內觀課程是自願的,不可能有強迫性。但是,在內觀課程進行期間,必須嚴格遵守課程的規則。這些規則是要確保學員能從參加內觀課程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問﹕內觀課程的費用是多少?

答:費用?!Dhamma法是無價的!沒有收費,而且內觀的教學永遠不可能收費。內觀課程是完全免費的。以前,有很短的時期,曾經徵收過一些小數目的實際食宿費用。幸運的是,這後來被取消了。因此,參加內觀課程不必支付任何費用。

 

問﹕為什麼參加內觀課程無需繳付任何費用?

答:正如我所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Dhamma法是無價的,它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另外一個原因是,學員在參加內觀課程期間,實踐了捨離,放下在家人的責任。他或她過著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依靠別人的捐獻過活。這是為了減少自我,痛苦的主要原因。即使支付了一點象徵性的費用,那麼自我就開始建立起來,他可能會說:「喔,我要這個,這個設備不如我意」,「我可以在這裡做任何我要做的事」等等。這個自我會成了Dhamma法道上進步的一大阻礙。這是不收取費用的另外一個原因。這是數千年以來Dhamma法的傳統。佛陀在傳授內觀這個無價之寶時也沒有收取過任何費用!

  

問﹕既然不向學員收取費用,如何應付內觀課程的開銷?

答:費用來自於已經完成至少一次內觀課程的學員的自願捐獻(dāna佈施)。佈施的金錢或服務都是出於Dhamma法的意願:「由於別人的慷慨佈施,使我受益於這個絕妙的方法,希望其他人也會從中獲益。」最重要的是佈施時的意願。一個出自純淨Dhamma法的意願的佈施,即使只是一把肥沃的泥土,也遠比出自於自我,或沒有法的意願來佈施一袋金子更為有益。出於清淨心的佈施,會給佈施者帶來利益。

但是,這並不是說在課程結束後,會有人到處去詢問每個學員是否要佈施。在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一張桌子,任何有意要佈施的人就到那裡去佈施,僅此而已。

 

問﹕你為什麼說清晨時分最有利於靜坐?

答:早睡早起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這能讓你保持健康。清晨的時間對靜坐,對你每天的練習也是非常好的。因為那是別人都在睡覺的時候;當人們醒來,每個人都在貪愛,整個氛圍都充滿著貪愛,你很難好好靜坐。所以,當大家都在睡覺,你靜坐 -- 是最好的時機。

內觀大塔

問﹕有人擔心孟買的大塔可能將內觀變成另一個宗派。

答:嗯,如果這位老師可以多活幾年的話,你會看到他非常嚴厲,他不會允許我們做的任何事變成宗派主義。如果大塔成為一個工具,讓佛陀的教導成為一個教派、一個有組織的宗教,那麼所有我們的教導都將付諸流水。如果大塔的作用是讓前來的人作禱告:「大塔啊,請給我這個,請給我那個;我要這,我要那」。那麼,無疑地,這整件事將會變成一個組織的宗教。

但是,我們將依循Dhamma法的方式來使用這個塔。也就是說,這個塔只是用來告訴越來越多的人關於內觀的訊息。他們原先因好奇而來到大塔 --「多麼宏偉的建築,裡面有什麼?」而當他們來到那裡,就會獲得訊息:「喔,看,他是佛陀,是什麼樣的佛陀,他教導些什麼,他的一生發生過什麼事,是內觀使他成為佛陀,內觀使他成為一個好的Dhamma法的老師,貢獻給全世界,人們得到了那麼多的利益」。我們提供這些資訊,如果有一萬個人前來,即使只有一百個人得到益處,而其他人至少也獲得了正確的訊息。因此,我們要確保這個塔不會導致另一個教派的成立,否則將失去了我們的目的。

內觀靜坐

問:佛陀在哪一篇開示中教導內觀?

答: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內觀,在很多地方,他都有詳盡介紹, 例如,在《大念住經》,他說:"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 靜修者安住於身體觀察身體,一刻接著一刻;靜修者安住於感受觀察感受;就心觀察心,就心的內涵觀察心的內涵,一刻接著一刻,持續不斷地練習。這部經文裡有很多細節,但在每一處,佛陀的教導都充滿了內觀,因為內觀是佛陀對世界的貢獻。
 

問:請簡短清晰地闡釋內觀。

答:Paññatti ṭhapetvā visesena passatī'ti vipassanā。 內觀的意思是通過超越表面實相,邁向究竟實相,從而正確地看事物,即paramattha。 這個身體,其骨骼和內臟,其動作,或例如瘙癢般等感受 -- 所有這些都是paññatti表面實相。

但當身體瘙癢時,你明白到: 「這是生起,這是滅去」,你就超越了表面實相,邁向究竟實相。 這就是佛陀的教導。 Vedanā感受會有幫助,因為每次當你感覺到身體的感受時,你都會體驗到生起、滅去的實相。 你明白到整個身體就是由不斷生滅變化的次原子粒子所組成。 你以恰當的方法觀察自己的實相,以正確的方式。這就是Vipassana內觀。

 

問﹕專業人士的時間比較少,他們該如何修習靜坐?

答:靜坐對專業人士來說特別重要!在家人有著生活中的責任,更需要內觀,因為他們必須面對人生中的許多起伏。他們因為這些變遷而焦躁不安。如果他們學習內觀,就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可以作出好的決定、正確的決定,這對他們會很有幫助。

 

問﹕我們可以結合兩個或更多的靜坐方法嗎?

答:你可以隨你喜歡結合任何方法,但是不要把它們與內觀結合。內觀是個獨特的方法,將它與其他任何方法結合都對你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對你有害。要保持內觀的純淨。其他的方法只能在心的表層做一些粉飾,而內觀是在進行深層的外科手術;它從心的深處去除心理情結。如果你將它和其他方法結合,你就是在玩一種可能對你造成很大的傷害的遊戲。

 

問﹕要是不問世事,只是整天坐著靜修,不是很自私嗎?

答:以靜坐作為獲得健康心靈的方法,一點都不自私。當你的身體生病時,你去住院而恢復健康。你不能說:「喔,我很自私」。你知道一個生病、受傷的身體不可能過正常的生活。或者一個人到健身院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強壯。同樣地,一個人不是到靜修中心過一輩子,只是去讓心更加健康。一個健康的心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好好過著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好處的生活 。

   

問﹕我可以理解靜坐能夠幫助那些心理失調、不快樂的人,但它如何幫助那些對生活感到滿意,本身就很快樂的人呢?

答:一個滿足於生活表面樂趣的人,對內心深處的焦躁不安一無所知。他有錯覺以為自己是個快樂的人,但他的這些樂趣並不持久,內心深處產生的緊張不斷增加,早晚會浮現到心的表層。當這種情況發生,這個所謂「快樂」的人,就會變得痛苦。所以,何不在此時此處就開始練習來應對那種情況呢?

 

問﹕內觀可以治癒身體嗎?

答:可以,那是副產品。當心理壓力消除後,許多身心疾病會自然消失。如果心焦躁不安,身體必然會產生疾病。當心變得平靜、清淨,疾病自然會消失。但是,如果你把治癒身體的疾病作為修習內觀的目標,而不是淨化你的心,那麼你將一無所獲。我發現,那些以治癒身體疾病為目標而參加課程的人,在整個課程期間,他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疾病上:「今天好些了嗎?不,沒有好轉 … 今天好些了嗎?沒有,沒有改善。」他們就這樣浪費掉了整整十天。但是,如果目標是淨化心,那麼很多的疾病就會因為靜坐的效果而自動消除。

 

問﹕你如何比較精神分析與內觀?

答:在精神分析中,你試圖回憶起意識中那些對心的反應(conditioning)有著深遠影響的事情。而內觀則引導靜修者進入心的最深層,也就是習性的真正源頭。在精神分析中,人們試圖回憶的每一件事件,也都會在身體的層面上以感受來呈現。以平等心來觀察遍佈全身的感受,靜修者讓無數層的習性反應生起和滅去。他在習性的根源裡處理它,能夠很容易和很快速地從習性中解脫。

 

問﹕一個人要參加多少次內觀課程呢?

答:這要看情況,但我認為先參加十日的課程,然後看它對你有什麼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能在生活中應用內觀,那很好。以後,再去參加一次十日課程。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僅僅去參加十日課程,而是將方法應用在生活當中。如果內觀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那麼你就是在正確地練習。不然的話,僅僅只是去參加課程,那不會有幫助。

 

問﹕這個方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嗎?我們如何能變得積極而幫助別人?

答:首先,你要自我中心,你要先幫助自己。除非你幫助自己,不然你幫助不了別人。一個弱者無法幫助另一個弱者。你必須把自己變得強大,然後用這種力量去幫助別人,讓他們也變得強大。內觀能幫助一個人發展這種力量來幫助其他人。

 

問﹕如果我們一直觀察自己,怎麼能自然地生活呢?我們將忙於觀察自己,而不能自由或自然地行動?

答:這並不是人們在完成內觀課程後所體驗的。在這裡,你學習一種心的訓練,讓你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在有需要時能觀察自己。並不是說你要一輩子整天閉著眼睛一直練習,但是,就像你通過鍛鍊身體而增強體力,這會對日常生活有所幫助,這種心的訓練也能使你變得更強大。你所謂的「自由、自然」的行動,實際上是盲目的反應,都是有害的。通過學習觀察自己,你會發現,每當生活中出現困難時,你都能保持心的平衡。有了這種平衡,你可以自由選擇如何行動。你會採取實際的行動,永遠是積極的,永遠對你與所有人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