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研究所
慈心的修習mettā-bhāvanā 是內觀練習重要的一部分,實際上也是[內觀練習]自然的結果。這是一種讓我們對所有眾生散發出慈心與善意的方法,有意地讓我們周遭的氛圍充滿純淨、悲憫、慈愛等安詳正面的波動。佛陀教導他的信眾培養慈心mettā以幫助自己與其他人帶來更平靜與和諧的生活。內觀的學員也應該遵從這教導,因為慈心可以讓我們與所有人分享我們正在培養的安詳與和諧。
義註(即對經文的解釋)上說:Mijjati siniyhati 'ti mettā -慈心mettā就是讓我們的性情變得親和。它是對所有人的利益與幸福的誠摯祝願,不帶任何惡意。Adoso 'ti mettā -不帶瞋心的就是慈心。慈心的主要特質是一種仁慈的態度。它最終體現於對自己與所有眾生的認同,對所有生命的情誼。
在理智上掌握這概念比較容易,但是要在自身發展這種態度卻比較艱難。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些練習,慈心的修習mettā-bhāvanā就是有系統地培養我們對他人的善意。不過要真正有效,[慈心的修習]必須與內觀一起練習。當心被瞋恨等不淨所支配,即使有意識地生起善意的念頭也徒勞無功,這樣做只會淪為缺乏內涵的儀式。然而,當內心的負面情緒被內觀練習所去除,心裡的善意自然會湧現,從自我迷戀的牢籠中釋放出來,我們開始關心他人的福祉。
因此,在內觀課程最後的階段,當學員通過淨化的過程後,才會教導慈心的修習。此時,靜修者通常會感受到對他人幸福的深切祝願,讓慈心的修習帶來真正的成效。雖然在課程中[修習慈心]的時間有限,但慈心mettā 卻被視為內觀修習的頂峰。
涅槃 (Nibbāna) 只能在那些心中充滿對眾生慈愛與悲憫的人身上體驗。僅僅希望達到那樣的境界並不足夠,必須淨化心才能達到。我們通過內觀修習來達至[這目標];這也是[慈心mettā]在課程中被重視的原因。
隨著我們練習,我們開始覺知那隱藏於世間與我們自身之中的實相,那每個瞬間生滅的實相。我們意識到變化的過程不斷在進行,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也非我們所能控制。我們逐漸明白,對任何轉瞬即逝、非真實的事物生起執著,都只會為我們製造痛苦。學會放下執著,面對任何經驗均保持心的平衡。我們才能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那既不是慾望的滿足,也不是避免恐懼,而是從慾望與恐懼的循環中解脫出來。隨著內在安詳的發展,我們能清楚看到別人為何深陷苦痛,並自然生起祝福:「願大家都找到我們所找到的:脫離痛苦的方法,通往安詳的道路。」這就修習慈心的mettā-bhāvanā正確的發心(volition)。
慈心既不是禱告,也不是祈求外力的幫助。恰恰相反,它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產生具助力的氛圍,讓他人能幫助自己。慈心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送給某一個特定的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靜修者都只是提供一個「出口」,因為我們所感受到的慈心,並非「我們的」慈心。通過消除自我,我們敞開心靈,讓心成為與整個宇宙中的正面力量接軌的管道。意識到慈心並不是由我們自己產生的,能讓它真正無我地傳送。
修習慈心時,心必須安詳、平衡、無負面情緒。內觀的練習可以培養這樣的心。靜修者通過自身的體驗而知道憤怒、厭惡或惡意如何破壞我們的安詳,並阻撓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努力。只有當瞋恨被消除,發展出平等心,我們才會感到快樂,並希望他人快樂。只有當心清淨的時候,「願一切眾生快樂」才會有巨大的力量。以清淨的心作為後盾,肯定能有效地促進眾生的快樂。
因此,修習慈心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自己是否適合修習慈心。如果我們在心中發現一絲的敵意或瞋恨,當下就該馬上停止。否則,我們會將負面情緒傳播出去,對他人造成傷害。但是,如果身心都充滿了安詳與幸福,那麼自然很適合與他人分享這種快樂:「願你快樂,願你擺脫造成痛苦的不淨煩惱,願眾生安詳。」
這種充滿慈愛的態度讓我們可以更巧妙地面對人生的起伏沉浮。譬如說,當面對懷著敵意而故意傷害別人的人,一般會以自我中心,以恐懼與憤怒反應,這無助於改善狀況,只會增添負面情緒。如果能保持平靜與平衡,甚至對犯錯的人懷著善意,這會有莫大的幫助。但這決不能只是理性上的姿態,或表面地掩飾未曾解決負的面情緒。只有來自清淨心自然洋溢的慈心才能發揮作用。
修習內觀所帶來的安詳讓慈心自然生起,而且會持續一整天,為我們與四周的氛圍帶來正面的影響。因此內觀具有兩重功效:通過淨化心為我們帶來快樂,以及幫助我們做好修習慈心的準備,以促進的他人的快樂。畢竟,如果我們不與他人分享這些利益,那麼將自己從負面情緒與自我中解脫出來又有何意義?靜修時,我們暫時與世隔絕,以便我們可他日重歸社會時,可以與眾生分享我們在獨處靜修時所獲得的利益。內觀修習的這兩重功效效密不可分。
在暴力、動盪,社會充滿不滿與痛苦的時代,很明顯需要修習慈心。如果全世界都要充滿安詳與和諧,就必須首先在世人的心中建立起安詳與和諧。
原文:https://www.vridhamma.org/node/2487